距离
展会
● 展会新闻

当前位置: >Home > 中文简体 > 新闻动态 > 展会新闻 >
养老产业:万亿市场的机遇与痛点
作者:csolde  发布时间:2020-10-10 08:48

“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承诺,掷地有声、直抵民心。

 

  如今,随着大健康理念的流行和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产业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成为一大风口。从经济供养、生活照护,再到精神层面的慰藉,中国老龄事业逐步从一元走向多元,充满想象力的“银发经济”正在吸引不同行业的巨头争相入局。

 

万亿市场迎红利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已经达到17.88%,近2.5亿人,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4%,约有1.68亿人。中信建投的报告显示,根据联合国人口展望数据,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4亿,预计2020年老年人消费潜力约为10万亿元。可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中潜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从养老、护理、康复、健康管理,延伸至互联网、大数据、旅游、教育等,众多企业已在布局相关领域。据中关村科技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养老产业融资共18起,其中,共有6家养老服务机构获得融资,获投企业涉及旅居养老、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养老、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和老年文娱七个细分领域。

 

  目前,养老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居家养老,是以家庭成员作为养老支撑主体;一种是社区养老,依赖政府、家庭成员、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一种是机构养老如养老社区等,是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根本,由复合型机构来提供养老资源的一种养老模式。我国建设的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外部的政策环境也正在大力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意见》还提出,聚焦减税降费,养老服务机构符合现行政策规定条件可享受小微企业等财税优惠政策。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文件印发之后,更多的配套政策将会密集出台,我国将形成养老业的第二次政策高峰期。

 

  “2013年以来,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大概100多份政策文件,涉及到养老的方方面面。而国家级的三份文件更构成了中国养老服务业相对完善的政策体系。”民政部培训中心、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所所长成海军在2019清华老龄产业高端论坛上表示。他还指出,之所以出台这么多政策,主要原因是过去在养老方面的政策几乎为零,现在大规模出台是填补了以往的空白,而且这些政策形成了一个组合拳和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

 

  如今,“养老”一词的国民关注度颇高,根据艾媒大数据监测系统显示,以2019年3月网络关注度为例,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2019年3月5日达到最高峰,当日网络搜索量达到23146万次,随后保持在3500-5500的区间。因此,不仅国家不断出台政策规范和助力养老产业发展,开发商、险资等各路资金也已经将目光投向养老这个巨大的市场。尽管如此,我国的养老体系中仍暗藏着许多深层次问题,例如,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都偏弱,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多样化的矛盾;养老机构运营成本高于老年人支付能力的矛盾等。

 

 

  在北京大学人口学系教授乔晓春看来,中国老年人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养老的需求也巨大,国家还提供了许多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令老龄产业这块“饼”看起来很大,但资本冲进来后却发现“吃不饱”。“政府出台大量扶持政策而养老产业仍难以兴旺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老年人的有效需求不足,二是政府大量扶持政策和财政补贴都用于扶持一些原本应该倒闭的机构或是企业,而没有真正地用于对老年人本身的养老支持上。”

 

痛点待破题

 

本该凭借广阔市场成为“朝阳行业”的养老产业,却受限于养老机构运营成本高与老人支付能力低存在矛盾等现实状况,发展一直举步维艰。

 

  根据乔晓春的计算,按照现在北京养老院的收费标准,需要照顾的老人至少需要支付8000元/月才能住得起养老机构,既需要照顾又出得起8000元/月的老人,只占全部老年人的1.59%,最终选择去养老机构的不会超过1.4%。

因此,业界十分看重政府是否能推行一些制度化的手段来提高老年群体的支付能力和购买服务的意愿,包括城市是否是国家医养结合的试点、是否推行了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等。正如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养老产业发展部总经理张婧所说,“养老产业值得投资,但只有打开支付端的地方,才是我们的市场。”

 

  此次《意见》中提出建立健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加强与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衔接。加快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推动形成符合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可以发现,《意见》所提出的是津贴、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内的多元化支付体系。

 

  另外,《意见》还提出,提升政府投入精准化水平。民政部本级和地方各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加大倾斜力度,到2022年要将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而东北证券最新的一份研报称,2017年全国彩票公益金收入为 1154.11亿元,且在逐年增长。按照此前的增长速度,到2022年全国彩票公益金的收入将超过2000亿元,单独此项每年就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投向养老产业。这将保证养老产业的迅速发展。

 

  除了老年群体的支付能力和意愿问题,高昂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则是推高养老服务价格的重要原因,也是养老机构身上的重担。对于许多机构来说,地上物加上土地的成本占到投入总成本的40%左右,这使得很多机构难以普惠的价格提供服务。

 

  调查显示,61%的养老机构采用市场租赁用地运营机构,18%通过划拨土地,9%通过出让土地。选择购置,而非租赁,可以增加项目的稳定性,但会让成本回收显得遥遥无期。一些国有企业利用原来闲置的土地等资产举办养老机构,可以减少土地的烦恼。但大多数民企依然艰难。对此,有专家表示,应探索如何提供更多低土地成本、就近、普惠的养老服务,可能的路径包括要求新建住宅区提供相应的设施,通过回购等方式,利用闲置资产提供养老服务等。

 

  此外,养老床位供给端等供给端的缺口较大。据中国民政部数据显示,2017年全中国有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5.5万个,同比增长10.7%,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达2.9万个。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9万个,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4.3万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8.3万个。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44.8万张,比上年增长2.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9张,比上年下降2.2%。但随着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增加,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整体趋于上升,但增长速度逐渐下滑。随着养老服务基建和资本注入的加强,养老产业供给端不足的现象将会得到改善。

 

智慧养老成发展趋势

 

  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的发展,在我们积极打造智慧城市的当下,科技发展给老龄化的社会带来了希望,老年人对科技产品的辅助功能要求较高,医疗需求日趋强烈,养老产业发展也挂上了“智慧化”的标签。

 

  据了解,智慧养老的构成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它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各种智能设备与人、环境的互联互通,实现老人生活的远程监控、健康监测和事故报警,让家中任何一点意外情况都能得到精准快速的响应,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健康与安全。

 

  此次《意见》中也提出,拓展信息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制定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应用。在全国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

 

  在信息技术持续给社会各领域带来深刻变革的时代,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养老资源配置,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是应对养老困境的必由之路。但智慧养老也要真正以老年人为本,避免炒概念、玩噱头。例如,很多智慧养老产品实际上并不“智慧”,最为典型的是可穿戴场景,没有考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使用能力,所以很多可穿戴设备并不受老年人欢迎。

 

  “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养老转型升级带来机遇。智慧养老将突破传统养老在居家照顾、出行、安全保护、健康管理、精神关爱五方面的难点。”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坦言。

 

   未来,中国养老产业将向三个主要方向发展,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化、养老机构公办民营化与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加快布局。其中智慧养老强调对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的使用。智能养老服务利用感知化、智能化手段,构建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响应的生活环境,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安全。


  • {dede:global.cfg_webname/}

    手机站

    {dede:global.cfg_webname/}
    微信公众账号
收缩